近日,根据市统一部署,上城区就业管理服务处利用1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所保管的近7万份失业人员档案的分类、整理工作,对该区失业人员档案的构成情况、人员性质、分类管理等状况做到了心中有数。
1、做好分类整理前的准备工作。按分类打印了待整理档案的信息,核对档案信息分类的准确性。对参加档案整理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业务培训。将具体从事失业人员档案分类工作的人员进行分组,按每二人一组,共分成三个组,分别负责三个档案室的整理工作。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到位,全面展开分类工作时,既没有出现混乱的场面,也没有影响就管处的日常工作。
2、根据实际,合理安排档案室及档案柜。共设3个失业人员档案室,即楼下2个楼上1个。楼下2个档案室已按街道,分别存入了所有老编号的档案;楼上1个档案室只有一半室容存放了新编号的档案,另一半空间为清理出来的所有属已提档的就业人员档案(如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从事公益性岗位就业、被机关事业单位吸纳、申报灵活就业等人员的档案)及闲置档案(如到达法定退休年龄不符合基本养老金领取条件的档案和死档)共有约15000多份。为楼下档案室腾出了有效空间,有效地解决了07年新增档案的存放问题。
3、将档案严格按“由小到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规定入柜存放。⑴编号按由小到大的原则上柜;柜按从上到下原则进行存放;柜格内按从左到右原则进行排列。⑵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凡有老编号的档案仍按街道依编号顺序排列;对没有老编号的档案,则按年月依编号顺序排列;对灵活就业等在电脑中已反映为提档的这类档案,则按不同就业的类别进行分柜存放(如公益性岗位就业的、被行政事业单位吸纳就业的等);同一类别中如有老、新编号的,则按“先老后新”的原则进行排列,即先分街道按老编号顺序排列,后跟新编号;如按年度分类的,则直接按编号顺序排列。全部完成分类整理后,每个档案柜都按规定在醒目的位置上贴类别标记,以利于档案的查找。
对已完成分类整理后的档案,每位工作人员在每次档案调阅、使用后,都必须在档案上加贴相应的标记(如个体、灵活就业等),再放回到应归类的档案柜中,以便于下次查找。
档案分类整理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加系统地掌握本区域内失业人员就业的动态状况,深化失业人员动态管理工作,因此,不能只将工作停留在为分类而分类的形式上,必须在“用好、管好”上下功夫。
思考一、对失业人员档案送达2年内不办理失业登记的人员及档案送达2年以上不办理失业登记的人员,不能只是起到档案代管人的角色,而是应该认真做好进一步情况分析,力争分析出这类人员不进行失业登记的可能性、人员构成成份、主要就业去向等,以求掌握较详实的情况,从动态上掌握他们的就业状况,并在电脑业务中,及时将这类信息反映出来,以便查阅和统计。
思考二、对处于失业登记有效期内、失业登记有效期满1年内未重新办理失业登记人员、失业登记有效期满1年后不重新办理失业登记的人员的情况,深入了解、分析,掌握动态信息。更有必要了解清楚,失业人员为什么会在失业登记有效期满后,对重新进行失业登记不重视,从中找出失业登记工作的漏洞,对重新失业程序进行改进,力求做到动态地掌握这部分人群的失业(就业)状况。如果不能将工作做到“纵向底横向到边”,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对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
思考三,就业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动态管理工作,要真正做到动态管理,适时的信息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要重视对相关信息的准确匹配工作,信息不匹配或不对称,也是会产生误导,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方面就要求从事就业管理工作的人,必须要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对信息既要敏感又要能洞彻相互关联的关系,不然,既使得到了相关信息,也很可能会因为自身素质问题,而失之交臂。在平时工作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利用电脑,对不同类别的失业人员的相关信息展开定期、细致的统计、分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