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邮人寿超常规发展靠拼爹 连年亏损实则坑爹
“做大盘子、做低概率”是寿险公司经营的普遍思路。对寿险公司来讲,这就意味着,最重要的是尽量获得保费,再通过投资、控制各项支出费用等方式增加盈利的可能。这中间会涉及到概率问题,而概率会随规模的扩大而趋于中性,从而保险公司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经营艰难的情况。
规模与效益,是每个寿险公司都面临的取舍两难问题。从国内的情况看,规模,是多数寿险公司首先考虑的。相比之下的成本控制,就变得没那么重要。
以自2009年成立以来就维持保费规模高速增长的中邮人寿为例,该公司2010-2012年各年的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幅分别为395.87倍、295.32%、81.30%,而各年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同比增速分别为393.4倍、342.6%、100.62%。可见,除了2010年外,中邮人寿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的增速均高于同年的保费增速。
可问题是,在做大规模的过程是不是要不计成本与效益?如果不深耕细作地做稳、做实业务,持续8年的高保费规模扩大后,是不是就一定能实现盈利?或者说,这种做得越多、亏得越狠的状况,如何在8年后转为盈利?
仍以中邮人寿为例,该公司2010-2012年的净利润分别为-3965万元、-4742万元、-1.87亿元,亏损额同比分别增长17.2倍、19.59%、294.49%。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公司今年前5个月的保费规模就达到了167亿元,超越去年全年145亿元的保费规模。越做越亏的状况如果持续下去,我们不得不为这家公司今年的年报、明年的业绩捏一把汗。
不过,笔者在与保险业分析师交流时发现,他们对抢占市场份额的寿险公司的激进发展方式并没有过多讶异,毕竟从数据上看,这些公司只是依托于不同的渠道不停地卖保单。而“先做大再做细”的理念,是这些寿险公司为自己寻找的一直追求市场规模的“借口”。
不过,在做大规模的过程中,寿险公司在银邮渠道主打的以投资为主、保障功能很低的理财型保险产品,成为其迎合市场需求、扩大市场规模的得力工具,尽管这些产品的内含价值较低,给公司带来的效益有限。“先打下江山,打造市场知名度,有了品牌就能吸引更多的客户”是寿险公司情愿亏本拉客户的原因。
但事实是,附带一个保障功能,便能以保险产品的身份与其他理财产品竞技,本身就是一个对社会大众的误导。而伴随着销售误导获得的市场份额,即便积累到一定程度,是否还能保证客户对保险的认同?失去了民心的发展不能持续。而一旦行业形象受损,弥补起来并没那么容易。
“污染是捞子孙的钱,我们这一代不能干。”湖南省委书记近日说出的这句话直击人心。而实际上,不顾一切地销售保险也是对保险业的污染,是在向后代借债,这样的事儿,我们这代的险企最好也别干。
数据表明,中邮人寿超常规发展靠的是“拼爹”,而其连年的亏损且越亏越狠的趋势是不是在“坑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