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保制度缺陷何在
中国的社保制度缺陷何在?
许多人提出:“为什么公务员不交养老保险,养老金却比交保险的还要高?”
这种呼声其实直指了中国社保制度目前的一个软肋——高度的碎片化,即不同人群根据身份不同拥有不同的社保制度。
就养老保险而言,现在全国共有四套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制度(其中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又有不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据《第一财经日报》调查,就养老保险而言,目前大部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是不用缴纳任何费用的,在退休之后就能拿到由国家财政和单位支付的养老金,数额一般是退休前工资的70%到90%。
仅有上海等少数几个省市在上个世纪90年代根据中央要求做了改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参加了社保缴费。另外,部分地方对聘任制的公务员要求缴费参加社保。
问题的关键在于,即使比例很低的进入社保制度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事实上也并不按照社保制度来领取养老金。
一位了解内情的社保学者介绍,尽管这部分人从形式上看是缴了养老保险费,进入了城镇职工社保制度,但是其养老金的计发办法也不是按制度进行的。
“事实上,(这部分人)进入(社保)制度和没进入制度一样,还是按照公务员的标准领取退休金。”这位学者说。
这种不同身份不同养老制度的碎片化现状已经造成了不同人群之间的攀比甚至是不满。首先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内部,参加了缴费的部分人员尽管可以跟其他同身份的人一样领到同样水平的养老金,但依然有不满:凭什么我需要缴费而你不需要缴费?
而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内部,也存在攀比心态。2009年,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拟定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个省市开始试点。这一做法在事业单位人员中引起较大反响,养老金改革为何拿事业单位开刀而不动公务员?在这种情绪的压力之下,五省市试点工作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12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