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医院医“闹”不如医“心”

2016-05-21 社保知识 云袋里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本身承担着救死扶伤职责的医生们需要对自己的安全忧心起来。医闹现象的出现不仅给患者个人,也给医院造成了负面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医患双方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以及硬性的医疗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对医院的保安人数根据在岗医务人员总数或者病床的数量作出标准划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对保障医生安全、维护医院秩序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先不论怎么挡怎么掩,要是将和土都没有配足,再好的应对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人比较欣慰的是,经调查佛山市内大部分三甲医院保安人数基本都达到了国标。只需要注意结构性问题,在人员配置上,还需侧重门诊、急诊等重点科室
1.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危机。医闹现象真实地反映了医生与患者之间信任度的缺失。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相互不信任会影响到医生对患者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这很有可能致使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新浪网的一次数据调查就充分的说明了患者对医生的评价,百分之九十的人群认为医生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表示对医生的好感度下降,有一部分人认为医生的职业道德操守严重下降,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危机就这样的诞生了。当这种信任危机出现以后,就极有可能出现医闹问题。
2.医护人员缺乏人性化的关怀精神。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近年来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百分之四十的原因归咎于医务人员没有爱心,没有同情心,没有责任心以及缺乏一定的人性。医生往往是针对于疗程服务程序,而不注重患者的心理感受。目前的医疗纠纷中并不仅仅是医疗技术原因,更多的是医疗服务问题,现有的医学职业教育体系,缺少一种人文性教育,以及职业素养,缺乏一种有爱的服务理念,没有把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方便病人融入进医疗服务的过程之中,缺乏一种人性化的素养。
3.患者往往缺乏知情的权力。现在的医院中有不少的医生,可能是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及时、完整地通过一些完善的途径告诉病人以及病人家属应该怎么做,病人以及病人家属由于缺少知情权,导致产生了不配合的情况,也因此延误了对病人及时救治的最佳时机,从而带来严重后果。
4.患者的认知程度。由于医生与患者双方之间的知识背景存在着严重的差异,这就导致了面对一个有争议的医疗结果时,会出现认知程度上的差异。同时患者方面对医疗活动特点缺乏了解,万一出现了医疗纠纷,只顾着考虑自己自身的权益是否受到损害,患者只会片面的追求医方的责任,考虑如何的补偿。
5.患者方面的道德素质。由于一些患者道德素养低下,对于医疗纠纷容易采取医闹的做法。分析医疗纠纷的原因无外乎就是三种:一是医院在诊治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二是患者方面不清楚医疗过程,不听从医务人员的劝导;三是患者方面的无理取闹。医闹不仅会把医院弄得不安宁,也影响了医院正常运营秩序,面对这样的情况,医院也只能是被动地承担,医闹现象一旦出现,医院方面很有可能会付出一部分的安抚费用。一些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发生医闹现象的索赔情况并不多,即使有个别的高额赔偿也是医院方面的医疗事故导致。
6.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不到位。医生与患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对称信息矛盾,其具体的表现为患者对医学常识认知度不够,对医院的规章制度不了解,对医疗程序不确定。由于医院方面在专业技术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医疗和药品定价面前却有着绝对的垄断权,而这些具体的表现为患者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这就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导致了医闹现象的发生。此外,患者与医生之间的紧张关系与医疗费用的增长有着直接的关系,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个人费用的承担比例很大,对于自行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无异于是倾家荡产。当前在医患双方之间的核心矛盾为人们对生活健康的追求层次越来越高,它与医疗服务水平严重匮乏形成了一种鲜明的矛盾点,其中最为具体的表现就是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7.人文意识性医闹现象。在医闹现象中,还存在着一种无直接利益冲突,这种冲突一般是患者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利益诉求,而是因为一件事而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导致长期积累下来的不满情绪爆发出来。
如今,侵害医务人员的行为已非个案,而各地也有自己的应对妙招。比如有外地医院曾给部分医生配了钢盔上班,不知现在执行情况如何,也不知患者们是否有点穿越之感。还有的地方则强调提升医生个人的“战斗力”,比如培训医生学习武术,一来强身健体,二来说不定还能在突发事件中保护自己和他人。
不过,这些被动防护也只不过是在事情发生了以后尽量减少危害,若要从根本上改变医院暴力事件的发生,还需要从改善医患关系上入手。保安配得再多,哪怕站满了急诊室,也不可能百分之百阻止暴力事件的发生。而说到医患关系的改善,也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不仅需要尽量消除多种容易造成医患纠纷的因素,也需要市民对于医疗诊断的程序和能力边界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在很多国家的司法实践中,医疗总是争议最大、专业性最强的领域。如何真正架起连接双方的桥梁,用双方各自能消化的语言和方式反映对方的诉求,或许还需要第三方社会机构的引入。南海医疗调解机构从2012年1月试运行至今,“医闹”案件减少了差不多七成,这就成为一个良好的范例。但接下来,佛山不仅应该进一步将这些经验推广,更应该不断从人员配置、资金来源等方面增强这类社会机构的中立性和专业性。首先必须取得医患双方的认可,在信任的基础之上,调解委才有可能真正发挥作用。
回归具体的操作,各大医院还需加强医疗纠纷的应急处理制度化和专业化,使得各种不同的纠纷情形能有一套统一的清晰流程来处理。这样的好处一是打消患者一方的顾虑,二是也不至于使得经验不那么丰富的医生面对突发情况时手足无措或采取了不恰当的措施扩大医患双方的误解。而在暴力事件发生之时,也需要清晰的应急预案,来最大程度减少暴力带来的伤害。
除了加强医患沟通这些“柔性措施”外,在打击“专业医闹”上则必须拿出更加强硬的刚性措施来。目前,“专业医闹”俨然已经产业化运作,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一哭二闹三上吊”都已成为流水作业。这不仅给医院带来了困扰,也使得来医院看病的其他市民无法正常就医。对此,除了医疗机构和部门外,公安等其他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大打击力度。在我看来,“专业医闹”越多,越会抵消在改善医患关系上的努力。
通过法律途径有效的解决医疗纠纷问题;二是患者与医生方面都应该时刻表现出诚信互爱的基本原则;三是加强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建设好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程度;四是加强培养医学学生及医务人员的人文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整体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