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参保意识增强社保纠纷进入高发期 权益落实不能打折扣(图)
社保缴费一度被许多员工当包袱,如今则成了引发矛盾的导火索——
多地社保纠纷高发
最近,武汉市开始为社保缴费人寄送“社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单”,图为武汉单位职工收到的记录单。
发现企业长期不按规定足额缴纳社保,广东一家鞋厂的员工不干了,上千人一起去向老板讨说法,要求企业为员工足额全员办理参保。
近来,类似的社保纠纷在各地屡屡发生。有押钞员集体投诉“零”社保的,有外企员工反对企业按最低工资标准缴纳社保费的,有事业单位临时工要求“视同缴费”的……前些年,社保缴费一度被许多员工当“包袱”——宁愿企业当期多发工资、不愿缴纳社保费,现在,不严格缴纳社保的行为则变成激化劳资矛盾的“导火索”。
社保纠纷为何高发?劳动者该如何维权?社保改革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
员工参保意识增强
——从前不太懂社保,现在知道利益攸关;从前由企业安排,现在可便捷查询
“每月工资3000多元,去社保局一查才发现,厂里按每月1800元的基数交社保。” “光答应以后给上保险不行,过去欠的也要补上。”——广东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发生社保纠纷后,员工们纷纷向主管部门、媒体投诉。
员工这样的诉求,一些企业不太适应。就在3、4年前,珠三角、长三角等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区域,到年底总会有大量员工去“退保”。即使《社会保险法》实施后不再允许“退保”,企业里也还有员工要求别缴社保、希望把这笔费用换成工资发给大家。
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过去是不懂。”在广东打工的湖南籍外来务工人员刘思明坦言,刚出来打工时,对自己今后的养老保障没有太多概念,心里想的就是到手的工资能多一点。如果参加养老保险,企业固然要缴纳一部分,自己的工资每月也要扣大约200元,宁愿不参保。2011年,《社会保险法》实施,劳动者是否参保不再是自己的事儿,而是法律的强制要求。一轮轮宣传后,员工对法律的了解在加深。刘思明已和单位谈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而前几年未缴的保险怎么补还在争取中。
“参保没参保,以前单位怎么说我们怎么听,现在能查了。”社保状况可查询,使员工能够了解到自己究竟有没有参保、是否按实际工资缴费、缴了多少年,这也使许多不合法行为暴露出来。目前,广东等地的参保人已可以登录当地社保部门网站或到服务大厅获取个人的参保信息,有的地方还开始向参保人定期发放《社会保险参保记录折》。“今年我一定找时间去查查过去的那家单位有没有给缴养老保险。”43岁的乔如兰在北京做保洁。“要是交了,我再过7年就能领养老金了。要是没交,我得找补。”
“纠纷背后,绝大多数是用工方存在不同程度违法违规行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说。而之所以这类纠纷在最近一年多来集中爆发,则是员工参保意识、权益意识增强的体现。
前些年,就业形势严峻,外出务工人员有份工作是最重要的,不会主动要求社保;工资水平总体较低时,多领一点现金最重要,所以出现“把社保转成工资”的要求;随着“招工难”蔓延、劳动力价格节节攀升,员工开始更关注社保。此时,企业还按过去的做法对待职工,相关监管又未能及时跟进,纠纷就容易大量产生。
权益落实不佳诱发新矛盾
——监管不到位、配套政策缺失,使法律做出的承诺不能很好兑现
员工维权,依托的是《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自身在执行中的问题和配套政策的不足,同样成为纠纷高发的原因。
法律强化了职工参保意识,但职工的实际参保状况仍显滞后。人社部去年发布的调查显示,仍有14.8%的人表示企业没有为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6.9%的人表示企业没有为其参加医疗保险,另外还有11.4%的人表示单位与其协商后采取了多发工资、不参保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