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讨论公务员加薪是行业利益公共化

2016-05-21 社保新闻 云袋里
【导读】:公务员工资成了“两会”热题,一些政协委员提议对公务员工资实行改革,引发网友讨论。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何宪说:公务员工资“是要调整,但还处在研究阶段”。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公 ... 公务员工资成了“两会”热题,一些政协委员提议对公务员工资实行改革,引发网友讨论。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何宪说:公务员工资“是要调整,但还处在研究阶段”。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公务员局党组书记兼副局长杨士秋说:“公务员工资应该上涨,目前中央已责成有关部门调研。”
在众多工资问题上,可能只有公务员工资能够进入“两会”,获得最高关注。毫无疑问,公务员属于特殊身份,他们的工资不仅仅是个行业收入问题,也涉及到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公共财政制度、公共服务效率、收入的公平性等等,有公共性。“两会”上讨论公务员工资,不同于日常议论,需要着重围绕公共性的一面来谈。
很遗憾,正是在“两会”这样的场合,公务员工资仍然集中在要不要涨的问题阶段。有的为基层公务员诉苦,说工资结构不合理;有的说公务员是体面职业,薪酬不能太低;有的议论要依法调整,要有据可依。实话实说,这些议论,除了公务员,跟一般人的利益有什么关系?只谈涨薪不谈财政制度,就成了一种行业利益问题。但恰恰是这些议论获得了回应,譬如“公务员工资应该上涨”,已有“调研”,似乎将进入决策程序。某种程度上,公务员“自身的委屈”成了“两会”上的关照,这大概是其他行业想象不到的“政治待遇”。
谁在为公务员议论工资,又是谁在回应公务员工资?人保部副部长回应公务员工资“是要调整”,国家公务员局副局长回应说“公务员工资应该上涨”,而他们同时是以全国政协委员的名义发言。梳理一下相关的发言,那些议论涨不涨的声音,多半出于对公务员工资情况的了解,发言有分量、掌握实情、比较权威,而往往发言者自身就属于公务员序列,且同时身兼代表、委员之职。从财政制度、税收制度、公共服务效率这些更为公共性的话题建言,声音分量相对微弱,或者被掩盖。
公务员是一个行业,又是一个特殊行业。公务员可以按各自所属的部门,分类为教育、医疗等各个行业领域,但在公务员工资上,他们的利益相关性变得一致。譬如一个代表可能来自卫生部门,代表医疗行业,但在公务员工资问题上,他的机关事业单位身份开始凸显。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行业利益公共化,“两会”操心起了“家务事”。更有一种情况,以代表委员身份建言,又以决策部门身份“回应”,这种自问自答,在公务员工资问题上有明显表现。
代表、委员来自全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对自己生活的地方、所处的行业更了解一些,更关心一些,很正常。但问题是,某些企业代表的建言其实是要项目,来自某些地方的代表其实是来向中央要政策,而一些来自机关事业单位的代表、委员们就把公务员涨薪与否的问题看得很重。某些代表、委员不从公共利益出发,怀揣着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地方利益前来,把“两会”当成了资源平台。
这就要求代表委员有更十足的责任意识,明确身份职责,心怀国计民生,关注公共利益,确保“两会”吸纳那些最需要议论、最值得议论的公共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