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600万非户籍人口获准参加“城保”

2016-05-21 养老保险 云袋里

 21世纪经济报道7月4日讯这是一条长长的甬道,现在只看得见进口,那里有隐约的光。而出口,在未知的远处。

  这条甬道内,挤满了近600万非上海户籍的外来从业人员。

  2009年7月1日起,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俗称“城保”)对非上海户籍的外来人员打开一扇门——允许非上海户籍的外来从业人员在上海缴纳城保。但是,在打开这扇进门的同时,另外一扇出口的门还紧紧地关着——没有上海户籍的外来从业人员,即使在上海缴纳了城保,也无法在上海领取养老金。

  “这是一条只看得见进口,看不见出口的路。”在上海市某台资企业工作的王蕾说,在上海,和王蕾处于一样状况的人有近600万。眼下的问题是,只能缴费却无法领取保险金严重影响了这600万人的缴费热情。

  社保新政

  根据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社保局)的最新规定,从2009年7月1日起,外省市城镇户籍的从业人员,与属于参加上海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应当参加本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

  外省市非城镇户籍的从业人员,与属于参加本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并具有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证书,或者为单位需要的其他专门技术人员等,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也可以参加本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

  在此之前,今年2月份上海曾经对持有上海市居住证转上海户籍开口子,此举意在吸引符合条件者申办上海市居住证,这样的人群,在上海市有近200万,而此次上海纳入城保范围的是几乎所有外省市户籍在上海就业人员,数据显示,这一人群的数量达到600万之巨。

  但是,在可以参保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医保、领取、异地续接等一系列问题待解。

  “按照目前的政策,参加‘城保’之后,拿到的钱可能更少。”这是王蕾研究完新政之后的结论。

  根据新政,没有上海本市户籍的人员,即使在上海缴纳“城保”,在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之后,也无法在上海领取养老保险金。“按照现行的政策,缴费人可以自己去户籍所在地的社保机构申请,将已经缴纳的养老保险缴费金额和年限转过去,但是,能转移走的只是个人帐户部分,进入统筹帐户的不能转。”社保局的相关人士表示。

  这就意味着,在上海工作的外省市户籍人员,离开上海时只能提取个人缴纳的8%部分,企业缴纳的22%部分进入统筹账户,不能提取转至外地。医保帐户的情况也和此类似,离开上海时只能转移走个人缴纳的2%,企业缴纳的12%则不能提取。

  “在户籍和社保分离的情况下,缴纳任何一种保险都不如落袋为安。”现在,王蕾所在的公司为其缴纳的是“综保”,在比较完综保和城保后,王蕾觉得:“长远来看,城保比综保好,但是如果拿不到上海户口,综保更实惠。”

  在该新政出台之前,有一种专门的社会保险针对在上海工作的外省户籍人员——“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俗称“综保”),这是上海从2002年起在全国率先推出一种保障水平较低的社会保险。

  据记者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劳动社会保障局了解到,参加综保的人员,每缴满12个月,可获得一张老年补贴凭证,在男性年满60,女性年满50周岁之后,可一次性拿到一笔养老金,目前大约是一张1000多元。

  “我算了一下,基本上等于几十年后拿回本金,但好歹还能拿到单位为个人缴纳的部分,而一旦参加缴纳‘城保’,将来转回原籍,等于单位缴纳的部分一分钱都拿不到。”王蕾说。

  可缓解社保压力

  上海为何强制要求外省市户籍人员必须参加上海市“城保”?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城保的保障水平更高,对于有希望转上海户籍的人来说,参加城保更有保障,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上海试图填“社保窟窿”的无奈之举。

  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社保制度以来,社保帐户就存在个人帐户和统筹帐户两种不一样的帐户,其中统筹帐户用于当代支付,个人帐户用作未来积累。

  但事与愿违。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社保“隔代支付”的特点,统筹帐户的运行近年来处于“收不抵支”的状况。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和政协委员座谈时就明确表示,“社保基金严重穿底,仅2008年上海市级财政收入为上海社保基金托底170亿-180亿元”。

  而如果600万外省市户籍在沪就业人员能参加上海“城保”,将有效缓解上海“城保”的窘况。

  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外来人口近600万,其中可以办理临时居住证的,达到392万人,可以办理人才类居住证的约200万,在今年2月的户籍新政出台之前,这200万中,仅有20万人实际办理了居住证并缴纳城保,而在今年7月1日的社保新政后,这600万人口几乎全部纳入缴纳城保的范围。

  以一个可办理人才类居住证者月平均工资5000元计,其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金”额一个月即达到1080元,全年即12960元,以200万人口计算,仅此一项,社保资金每年增加收入约26亿(社保资金中企业缴纳部分进入统筹账户的比例分医保和社保略有区别,难以精细计算,但企业缴纳的绝大部分都是进入统筹账户的)。

  再加上400万可办理临时居住证的外省市户籍人员,即使以月平均工资2000元计,社保基金年增加收入也可达到21亿之多。

  如是算来,600万外来人口纳入参保范围,可在相当程度上填补养老保险金的缺口。同时,上海已经被列为试点省市,中央政府正以分期拨款做实个人账户的方式,逐步偿还巨大的养老金隐性窟窿。

  出口何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上海允许外省市户籍人员在上海参加‘城保’是好事,因为只有缴费将来才有机会,户口和社保分离‘异地接续’不是上海的问题,只有全国层面的《社会保险法》才有希望解决。”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对记者说。

  伴随着城镇化以及人员流动的加剧,我国的传统的户籍制度正受到挑战,户籍和社保分离的状况越来越多,重社保、轻户籍已经成为趋势,但在很多问题上,户籍仍然是解决很多问题的基础。

  “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险是以省级统筹为基础,对省级政府来说,统筹起来的钱就要统一使用,不愿意异地转移。而且,现阶段领取社保的人往往是收不抵支,要靠财政补贴,省级财政自然不愿意为外地户籍的人贴钱。”杨燕绥表示。

  同时,不同险种之间的对接也是一大问题。目前,仅仅在上海,就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小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农村人口社会保险、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等各种保障制度,这些险种之间,缺乏对接制度,一个人如果中途改变户籍身份,从非城镇户口变为城镇户口,就无法把一个养老金账户的钱和另外一个险种的养老金账户里的钱对接。

  “将来的趋势不仅是险种之间对接,也是整个大的制度的对接,大的制度的全覆盖,养老金的统筹要从地方统筹转为中央统筹,这样才有利于制度的全覆盖。”杨燕绥表示。

  最新的消息是,国务院已经出台新规,自2005年以后在境内证券市场上市的所有国有企业,都必须将相当于发行数量10%的股份转让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这或许是中央统筹的第一步,“任何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也都难免会生病,所以,社保基金很重要。”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