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逃避社保尴尬了谁?
拥有“中国肉类食品行业50强”、“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等数十种荣誉的速冻食品生产企业——山东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6万人,截至目前只为中层管理岗位上的2000多人办理了社会保险,违法用工涉及1.4万余名,占企业员工人数的80%左右,每年规避社会保险资金近一亿元。最离奇的是,龙大公司负责人称,劳动部门清楚该公司情况,来调查过多次,但“上面很照顾”,从未进行过处罚。(4月9日《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无论是官方组织的评选,还是由民间组织和媒体举办,各类光彩夺目的荣誉称号总是那么容易“速朽”。被授予“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经常被曝出实际上是个污染大户、欠税大户,以及在本则报道中又有龙大公司拒绝履行法定社保责任的例子。固然,这直接归于当事企业遵守法律的意识、商业伦理的水平,但更主要的责任当属“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评选活动的主办方。“中国”、“最”、“最佳”以及具体产业领域等名词何以如此滥用,出现企业实际与颁发奖项迥异的现实,活动主办方难道不应负责?
众所周知的是,绝大多数此类评选只有两种评奖的手法,一是主办方主动将“帽子”戴在知名企业头上,以标榜评选活动的权威性;二是设置“明码实价”的各项奖项,和纸媒、知名网站合作推介的评选就要加钱。就第二种手法的具体操作而言,出钱的企业若无名声上太过于匪夷所思的狼藉,则一定可以买到奖项,当家者则可以意气风发的出现在颁奖仪式上,在美女支持人和礼仪小姐的簇拥下感言一二。
即便是有媒体的介入,因为一向有“上面很照顾”的因素,龙大公司的职工们社保问题估计也很难解决。说起来有点悲哀的是,如果龙大公司产品以出口为主,又假使产品出口后的销售方建立了供应链社会责任认证标准,那么龙大公司将不得不按照销售方以及产品进口国的要求,“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老老实实按照中国法律履行劳动社保责任以及销售方额外要求的义务。
欧美国家近年来越来越严苛的社会责任认证标准,在许多时候被理解和评价为新型的“贸易壁垒”的论点,实际上这忽视或回避了一个最本质的问题,经济进步、企业发展最核心动力应为技术创新、营销策略、资源整合,而不是靠一味压低劳动成本,相反,如果保证劳动者的待遇与环境安全,使之拥有与劳动付出相对应的福利保障,这才更能激发其创新激情与创造动力。一些地方的劳动监察部门对劳工保护促进不够,降低执行国家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标准,并不能改善投资软环境。
除了“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评选活动的主办方,以及若干名不符实的企业之外,这起事件也给财经商业领域的媒体、评论者好好上了一课。
来自网络